Hi,
今天我想要跟你討論,每週工作四天這件事,上週我跟superMei在IG開了直播,一起討論了數位遊牧跟每週工作四天的事情。有些在IG上follow的讀者,知道我在加拿大換了一個工作,然後就開始了每週工作四天的實驗旅程。
這個議題在疫情爆發後,就在科技業有熱烈的討論。在我的前公司,也經歷過了兩次的討論,那次討論的內容,我也有在信件裡說過,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那封信:全遠距工作的下一個階段⋯⋯
因為理想上,希望每個員工都能夠在四天內,比在五天工作還要更專注,在這個實驗旅程裡,我們的團隊做了這些準備:
我們重新規劃了會議時間,原本每週的會議改成兩週一次。原本每天的standup經過討論,也改成一週一次,讓大家有意識地減少會議時間,只要發現你有超過30分鐘的會議,就想辦法縮短。從1小時縮短成50分鐘,在試著縮短到40、30分鐘。
我們用clockwise去規劃會議,這個工具可以依照跟你一起開會的成員,自動調整最適合你們的會議時間,讓參與人的calendar都能維持最大的專注時間(focus time)。
為了防止組員被打擾,所有文件的紀錄,都要詳細清楚。開始有意識地減少只有幾句話的task description,盡量附檔、連結或是清楚的截圖,使用模板去詳細解釋task的內容。
跟改進文件紀錄一樣,若是所有的問題跟建議方針都能夠好好記錄下來,也有意識的使用非同步軟體(專案管理軟體、github通知)就可以大量減少被打擾的時間。
目前的狀況:
我一天的Focustime,因為這些努力,可以達到6-7小時,都不會被打擾。相比我之前的工作,一週內有一天排滿了會議,8小時一連串開會馬拉松,目前擁有自我掌握度的工作狀況,讓我的幸福感跟成就感也大大的提升。
你有想過,在每天的工作內容裡,有哪些時間是你「真正在工作」的嗎?有哪些時間在等別人回覆,有哪些時間一直被打擾的嗎?扣掉這些時間,一天會有幾個小時的Focus time 呢?
你對一週工作四天,有什麼好奇嗎?你會想一週工作四天嗎?歡迎回信告訴我你的想法。
看到他的youtube channel 已經幾個月了,除了她的說話方式真的很好笑外,每個她的影片我都學到一些東西,也很認同她在對於Finance的解釋。
在解釋各種觀念的時候,也不會認為她在陳腔濫調的講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,而是也解釋她自己對於這些的經驗跟掙扎(這個影片有講到他很掙扎買了個沙發lol)。還有詮釋理財觀念時,也不會讓人感到很有壓力,而是在在強調心靈與金錢的關係。
以前有人說每天省一杯咖啡,一年就省很多錢,我都會翻白眼,可是我就是需要每天一杯咖啡來spark joy啊!極度為未來省錢的方式我覺得已經過時了,注重心靈上對金錢的關係,才能讓習慣長長久久。
不知道年尾將近,大家會不會開始設明年的目標。我這禮拜寫了一封信給明年底的自己,已想像明年底自己的狀態,來回顧明年一整年。ex 我知道你的法文已經可以跟別人開玩笑了!超強的啊!等等等…寫完這封信覺得很有趣,也很振奮。
這篇文章讓我覺得很有趣,寫的人是Rework這本書的作者。他提到「我從來沒有過目標」。他做事、嘗試、改進、再嘗試,一直都是以執行的角度再完成自己也讓做的事。
我想目標,不是一個你要一直追求的東西,但它可以是個抽象的概念,而這個概念用來建立你的習慣系統,然後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沒有期限的東西,所以不會有底線的壓力,或是沒有完成的壓力。
因為追求目標,只有在達到目標那一刻感受到快樂,但接著就必需又要無止境的追求下一個目標。這篇文章也提到,我們設定目標時,都是設給現在的我們,而不是已經達到目標的自己。
你對於目標的感想是什麼?你有在設定目標嗎?
我去年寫了一篇放下目標、回顧一年文章給你參考:混亂的2020年尾,無論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 答應我,一定要做到的事
我跟supermei 想在年底建立個小活動,我們開了一個notion紀錄在年底前的連續21天小習慣。
設定小習慣的方式,從覺得自己可以達到的開始,我在年底要去美國找Mei,所以會有很多時間在跟他的家人相處,跟享受聖誕節氣息。所以我的小習慣設定了,紀錄每天的感恩。我自己也很期待這21天的習慣紀錄。
歡迎想要加入的朋友,給我你的notion email account,(隨時都可以加入歐!)我可以分享給你這個紀錄,一起在年底前小小的改進生活習慣🙂
Love,
Jessie
訂閱Sunday Review,每週收到遠距工作的實現、實用資源、海外工作的心得、人物專訪、在異國生活的感觸、背包旅行時學到的體悟、還有把生活當作旅行的學習。 期待與你通信!
Hi, 最近幾個月, 我遇到過很多讀者或是身邊的朋友,對於轉職、求職感到害怕 甚至看低自己的能力而遲遲不敢開始 或是下定決心要轉職,卻報名錯課程,走錯路越走越迷惘 在轉職路上跌跌撞撞,也沒有人可以詢問 在自信心低落的狀況下,頻頻放棄的也大有人在。 或是在求職的路上, 想換工作、或是想往海外發展,卻不知道從何問起、從何開始。 我現在有一個很棒 (但有限制人數) 的機會提供給你 真正幫助你不再浪費時間徬徨,可以有目標的行動開始軟體業的轉職規劃、達到求職目標 而我認為做教練課,從一開始,就跟著你建立明確的道路,是最快、最有效的方式 所以從5月23日開始 我會開始提供一對一教練課 我會在8-12週內客製化的幫助你達到轉職與求職目標 每週我會有與你的一對一教練課 清楚讓你知道要做什麼,教你實際策略與祕訣,進度追蹤與檢視 深層的專業陪伴與協助你 從個人化的轉職目標規劃、準備履歷、尋找目標職缺、面試技巧 未來的海外工作準備,利用我的所有經驗以策略帶領你前進。 之後還會不會繼續提供這麼深層的服務,我也不確定… 不過這次我會全力以赴幫助加入的學員達到成果 目前預計只收限量的學員...
Hi, 最近因為私密社團的關係,收到滿多私訊的。 (結果大家好像還是不敢在社團發問lol) 剛開始到國外工作的時候,我很怕問問題,一來是對自己的英文沒自信,二來是對自己的技能沒自信。 很怕自己問了蠢問題,或是麻煩到別人。 然後我發現,我就錯過了問問題的「黃金時間」。 像是聽演講的時候沒有及時發問,剛報到很多不懂的也不知道怎麼問,後來發現自己浪費很多時間在自我掙扎, 而這些問題可能問一下,五分鐘就有答案了。在跟別人討論的時候,可能也會產生不同的解決方式, 進而讓對方也學習到,原來這個地方會有問題,可能是哪裡不夠詳細。 對於一個在適用期的新人來說,問問題也可以說是新人最大的價值。 害怕問問題,可能也根深蒂固的在我們的文化中。 在英文裡,問題分成兩個單字,Question and Problem ,「有問題想問」,跟「我有問題」本應該就是完全分開的, 但是我們總是以為「有問題想問,代表我有問題」。 在很多文化中,這是很令人驚訝的一件事。 後來我開始培養自己問問題的能力 在工作上,嘗試解決問題20-30分鐘,還是弄不懂就馬上發問 逼自己在每個會議上,至少提出一個問題...
Hi, 我開了一個club(動疵動疵!) 之前諮詢幾個人過後,在給予建議與資訊時,我同時也獲得很豐盛的收穫! 我以前從來不覺得我可以給予職涯回饋(以一個愛流浪的背包客來說...) 但是因為我過往的經驗,真的幫助我在自我察覺、培養專業、以及流浪、交到各國的朋友有很深的影響 加上大家很常問的問題,我覺得不來交流太可惜了! 原本對於社群媒體有點失望,想要關掉臉書 但是如果我以往的掙扎與徬徨,能夠來幫助到你減少這些焦慮,專注於自己的目標 我願意跟Meta當朋友(lol) 週日抱抱還是會繼續分享目前的工作與感想 這個社團主要會分享一些轉職新創軟體業或是海內外的求職心態 就這樣啦~歡迎來玩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softwarecirclenewbies 我們週日見:D Jessie